Comprehensive information

Comprehensive information

综合资讯

综合资讯

首页 >> 综合资讯 >>行业动态 >> 银行盲目抽贷断贷 实为损人不利已之举
详细内容

银行盲目抽贷断贷 实为损人不利已之举

时间:2018-06-15     作者:莫开伟,系中国知名财经作家【转载】   阅读

     企业资金一时吃紧,银行为防范风险,盲目争相“抽贷”、“缩贷”。但这些做法实质上并不能真正化解和防范信贷风险,甚至加剧或扩大了风险,导致企业和银行“两败俱伤”。


图片1.jpg


     银行对资金运转困难企业抽贷,是近年惯用手法,并被不少银行当着防范信贷风险“利器”而广泛推崇。对银行盲目抽贷做法,社会各界与舆论媒体广泛诟病,各级政府及企业曾强烈呼吁、各级金融监管部门也曾发文制止。但从目前看,效果不尽人意,商业银行对此依然乐此不疲和“执迷不悟”。


    商业银行盲目抽贷弊端及危害已凸显无遗:一方面,将企业推向万劫不复深渊,不利于实体经济发展,加剧资金“脱实向虚”步伐,无益缓解实体经济融资贵、融资难困局。因为联保贷款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中小微企业向银行贷款主要方式,联保圈中的某一企业因出现暂时资金困难而被银行抽贷,就会形成“蝴蝶效应”,加剧互保链企业整体经营恐慌和资金困难,最后让实体经济被全部击垮。由银行抽贷引发企业“跑路潮”和“关闭潮”在温州、福州等地十分突出。另一方面,银行抽贷虽让银行暂时收回了部分信贷资金,但从整体看,由于把企业经营推上火坑,不是化解了风险,而是扩大了风险。因为一家企业抽贷导致“关门潮”会像“瘟疫”一样扩散,导致商业银行对整个区域贷款规模进行缩减,造成信贷资金恶性循环,使本来可控制的信贷风险无限扩大,成为引发系统金融风险之源。再一方面,容易滋生商业银行“嫌贫爱富”和“雪中断炭”的“懒惰”信贷行为,对企业形成资金困难原因不去认真剖析,与企业共同想办法渡过难关;当企业资金一出现困难时,就凭借自身强势地位任意抽贷,使不少原本停止抽贷或继续给予信贷支持的企业完全可以救活,却因抽贷而死于“非命”。当企业经营效益好时又想方设法迫使企业多贷款,导致过度授信,让企业陷入无所适从境地。一句话,银行盲目抽贷行为成了信贷资金人为短缺和银企关系恶化的罪魁“祸首”,是典型的损人害已之举,到该坚决取消的时候了。


图片2.jpg


    银行盲目抽贷危害不浅,且银行也深知“一荣俱荣、一损俱损”的道理,可为何仍屡禁难止?原因不外乎四方面:一是银行拼业绩思想作崇,贷款回收率高低直接与员工业绩挂钩,造成银行为追求贷款回收业绩而不顾企业长远发展和经营死活,单方收回贷款。二是银行短期经营思想严重,所有业绩考核都呈短期化倾向,并把风控放在经营首位,如利润考核和风险控制流于短期化,而不考虑“放水养鱼式”长期经营效益,最终导致抽贷现象层出不穷。三是监管部门缺乏严格监督措施和手段,在监督政策上多以“窗口”劝导为主,缺乏实际性监督惩罚措施,对商业银行盲目抽贷行为难以形成有效约束,无法从根本上遏制抽贷问题。四是金融行业目前仍是一个相对垄断行业,凭借自身拥有的强大资金优势,具有较强话语权和资金配置权,企业在遭遇银行抽贷时往往敢怒不敢言,加剧了银行抽贷放肆行为。且各级地方政府对银行抽贷也缺乏有效制约手段,徒唤奈何,无助于扭转企业融资不利局势。


图片3.jpg


     显然,要从根本上解决银行抽贷问题:首先,商业银行应提高思想认识。自觉增强社会责任感,把扶持实体经济当着义不容辞职责;有与企业同甘共苦之愿望,想企业之所想、急企业之所急,成为企业发展的“贴心人”。其次,监管当局应有所作为。在防止银行抽贷上,由单一政策“窗口”引导向行政与政策并举方向转变,对只顾自身利益、不顾引发企业破产风险的抽贷行为实行严厉监管惩罚,比如提高存款准备金、提高再贷款利率、降低不良贷款容忍度等等。同时,对配合国家宏观经济政策,不盲目抽贷、压贷的银行予以定向降准降息和提高不良贷款容忍度,以扩大商业银行信贷投放能力。再次,地方政府应有担当魄力。建立风险分担和风险补偿机制,比如设立风险分担基金、转贷基金,给一些遇到困难的企业提供转贷资金,释放银行恐慌情绪,稳定信贷市场。


关于我们

综合资讯

服务项目

业务指南

咨询热线:133-2035-7666

投诉或建议:64711376@qq.com

社交媒体

关注公众号

技术支持: 逗号互联 | 管理登录
seo seo